Exist, wander around.

“I'd s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me is to understand.”

8.9.2025 – #brief

如今面對著的痛苦,一方面是由於不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所致,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膽小、不敢莽然嘗試。然後拖延至今,又是好幾年了,有時候甚至懷疑自己是暗中偏好受虐的,潛迷悲劇的色彩,所以不經意的引導自己踏上那樣的苦途。

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細心一想又似乎沒什麼實質的付出過。一路都是靠運氣和賣弄小聰明走來的。我實在不是寒窗苦讀的料子,太難的事,我果斷不幹(雖然常常被別的辛苦事吊著走)。

而最後就是落得一個虛無的狀態。熱情倒沒有被消磨,因為從來就不多——一直保持住那種不多不少的程度,因而造就了「進可攻,退可守」浮遊舉措,亦是這種曖昧不清的關係,造成了絲纏的痛苦。

即便如此,我仍沒有快刀斬亂麻的勇氣。我害怕一個結果:一個我其實沒有能力、僅此而已的事實。

3.8.2025 – #brief

自台灣回程的飛機上,久違的目睹香港夜晚的縮景。低飛經過沙田城市的上空,看見那片被城門河分隔兩邊的土地,然後想到,我感到熟悉的大概只是目前景象與記憶中的比對。事實上,我有多久未造訪沙田?又,即使親臨其中,我又是否掌握她的最新變化?而就整個香港而言,我住在這裡,卻又未似同步,在遞變之中毫不察覺。還未曾承認,我所謂喜歡的香港正碎片化的活在我腦海中,而眼前的一切只是分享著相似的輪廓而不是同一個定義上的香港。

物理上的我處於現在,精神上的我處於過去。或許多年之後,回想起來才發覺到現在的我在哪裡。

29.7.2025 – #reverie

最近讀到牟宗三先生的«五十自述»,裡面有他「生命在其自己,離其自己,最後復歸自己」的闡述。不顧內容,單是這舉綱已縈繞內心多日。自己大概是處於中間的狀態,與自己失去了連結,而自己好像一直逃避承認。最能呈顯這事實的,是我久久未有安靜坐下寫作。作為一個不善言辭,腦中思緒大量而複雜的人,文字是較能貼近自己的表達方法。每次寫字都是整理,如同貓咪舔毛一樣,有疏理、消毒之意。近年的情緒不佳、腸胃不適,大概部分原因是一些積壓的念頭沒有想開,有毒的思維在擴散,之所以近來我會重拾遺忘已久的東哲和禪學,也就是gut feeling要我解困。

不寫字絕對不因為忙碌。有一個癥結我需要面對的是,我如何看待寫字這件事。以前自負,不怕將文字公開,皆因覺得自己思想領先,義正辭嚴,不懼批判與辯論。慢慢地接觸世界層面多了,由獨佇一角走向人群之中,由側重思想變成側重實踐,面向外界的我如自己所願般成長了,但內在的我——精神層面的自己則故守原地,跟不上變化。所以自卑,覺得不值一提,也認為不能總是批判一切,「能言善辯」底下是個小人,正如一些鑽研聖人之道卻走得背道而馳的人,是我最為睥睨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此話深深影響我十多年。

如是者,盡其量紀錄一些閱後感言,但真正觀照心靈的就留在腦內組織,不願花功夫整理,草草留下幾句在手寫本上,日復日而落得現在三十出頭,感覺到自己沒有完整的人生,好像有許多時間都處於斷裂消耗之中,不承認自己有所創造或是什麼作為,所有東西交織繫結,卻是東一窟西一窟成不了網。談不上枯燥,只是雜草叢生,如同一塊久沒打理的農田,天雨降澤滋養了作物也滋養了旁草,雖有收成但令人心生厭惡。

越是這樣我就越說不出口。沒有影響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因為那是向外的工作,反倒是一些試圖走向我內心世界的人,他們在遠方呼喚,沒有正確用上地圖指南針,自顧自的朝著他們心目中的我的幻影移動,我還要追趕著安撫他們,這樣叫我更累、更自責。總總原因,使我沒有力氣處理許多積存的想法,以致於遺忘,以致於斷聯,最後精神飄落,成了那樣無趣的人。

拯救自己的方法,一直都是寫作。再避而不談的話,我大概就沒了。

此為開首。

16.8.2022 – #Books

作者: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是三島最著名的作品,耐讀性極高,屬於那種多翻幾遍也不覺膩的文學。它引人入勝之處,在於整個格局的立足點:口吃的主角。主角的口吃,隔絕了他與世界的連結,使他永遠處於一種抽離、冷眼旁觀的狀態,讀者由此角度一同觀望世界,嶄新的視野締造出另一番對人事物的認識,因而富有趣味和啟發性。而三島那深入內在、細緻的描寫手法彷彿要把景物隱沒於人前的美徹底勾勒出來,就文字閱讀而言已是美不勝收。縱貫全書,各樣事物的對比和其探討融入情節,例如美與醜、健全與殘障、光明與黑暗、白晝與黑夜、永恆與毀滅……更甚有設合主題的禪宗公案討論。閱讀《金閣寺》就像是發現世界上由他者的獨特目光所點亮的受人忽略的一隅,而其又確實存在於世界之中。所謂的離經叛道,也是其中一種存在方式。

Read more...

2.8.2022 – #Books

作者:三島由紀夫

印象中的三島由紀夫,充滿理念,精神強大,體格健壯,眉宇間滲透出狂傲。他最終傳奇性的以切腹結束一生,反映他對某種價值的執著。讀完《假面的告白》,有種「果然這就是三島」的感覺。縱然他認為告白的本質是不可能,人終究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告白,只會有戴著面具的告白,但書中他藉著主角「我」所作的自我剖析卻使人感到無比真誠,種種虛無得難以捉摸的情感經他實在的形容變得靈活而看得見。我尤其沉醉於第一、二章他那幾段影響深遠的童年回憶和他對年長幾歲的同學近江的描述。

三島筆下的近江即若他眼中的近江那般耀眼,由他的注視我彷彿明白到St. Sebastian肉體的誘人之處,那是難以言表的一種吸引力,是生命的那種毫無顧忌地綻放、從深處破體而出的力量,而這股爆發力將招致最轟烈的死亡。這種完結象徵生命純然的美麗,也許就是三島終生想要達到的那種殉教式的美麗。有人會以欣欣向榮的無盡生機去理解和頌讚生命,而三島則是利用死亡去展現生命的極致:將潛藏的生命力引爆如花火,然後將生命定格於最燦爛的一刻——彷若在高峰倏然而止。唯有死亡才能如此做到。

Read more...

30.6.2022 – #Books

個幾月前一口氣睇哂全卷62話,深受感動,縈迴徹夜。

《地。》獲得漫畫大賞2021第二名(題外話:第一名的是《葬送的芙莉蓮》,非一般的魔王/勇者/魔法使故事,劇情令人期待;第十名的則是近來動畫化後大受歡迎的《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和第26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漫畫大獎,其中作者魚豊是手塚治虫文化獎史上最年輕的受賞者(才24歲)。魚豊一開始的作品質素就非同凡響,故事控制得遊刃有餘,整體完滿,實在很難不企盼其日後的作品。

感想:

關於追求真理、反抗強權的漫畫不算少,但難得這部作品真正以此為主軸,而不僅僅是作為主角使命而被置於焦點外圍——它沒有一個從頭到尾陪伴讀者的「人物主角」,相反地,角色們都在不斷「領便當」,因此描繪的角度也在不斷變迭,雖此,卻是環環緊扣承接,皆因由此至終圍繞住的是本作真正的主角:「地動說」,和它所代表的一群在背後不惜代價追求真理的人類。

如此嚴肅和富有哲理性的主題,從作品的探討深度以及與劇情的融合度來看,可見作者本身獨特的思考體會,絕非一般俗套的拾人牙慧之言,極具啟發性。不同的角色各帶有不同思維,精神層面是如此豐盛。真理抑或異端、正義或是狂熱、信念還是私慾,不斷來回衝擊讀者的思緒。

Read more...

9.4.2022 – #Movies

Directed and Written by Frank Darabont

Based on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by Stephen King

當強權壓倒生命中的一切,誰不渴望有天降的英雄挺身抵禦將之擊潰。

渴望目睹奇蹟出現,日復日的期盼直至視茫髮蒼,幻想變成了自我催眠的搖籃曲。

——如果自己就是奇蹟,施展奇蹟的條件是什麼?

 -

Read more...

10.6.2022 – #Books

Written by 董啟章

斷斷續續搭車時睇,終於睇完。行文嚴肅,但係可以輕鬆睇,有時仲會睇到不自覺微微笑。因為本書乃係建構喺真實之上嘅胡說八道,幻想與史料接縫,有時都令人分唔清孰真孰假。唔係我睇開嘅書種,但的確有趣。最鍾意街道篇,隨手拈來〈愛秩序街〉後半一段:

Read more...

23.6.2022 – #Books

Written by 金文京

作者金文京教授乃朝鮮裔的日本人,二零一零年以日文出版《漢文と東アジア―訓読の文化圏》,其後自行翻譯成中文並加以補充,成為這本面向中文讀者的《漢文與東亞世界》。

本書通過使用漢字、漢文的不同情況,探討東亞各國不同的國家觀和世界觀。同時亦分析東亞各國與當時作為文化光源地的古代中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和交流情況等如何影響各國形塑自身的語言觀和民族觀。

更有趣的是本書提及印度文化對東亞的影響。眾所周知佛教影響中國極深,而當朝鮮半島和日本受中國文化熏陶時正好遇上佛教盛行,於是兩國透過中國翻譯佛經(印度梵文)的過程,從中啟發對漢文、自身語言、甚至乎國際關係的另一番理解,並從此遺留深遠的文化意義。

👆🏻讀後使我更加好奇古代各國的文化交流與關係。定必與現今相映成趣。

Read more...

28.5.2022 – #9ups

當我們從自由的游離狀態被加壓成互相牽引的分子,在密封的容器內無處可逃,遙身一變成為共同體。

對瓶子外的巨人來說,我們誰是誰,沒有分別。

他就這樣將一些分子貼上標籤,然後等待另一些分子將其同化或殲滅。

這是瓶子裡的規則。

跟從與否,就結果而言或許沒有分別。因為,這也是個創造定律的實驗。瓶子內的一切終皆化流,誰人可以保持他的本質不變?一切有機會違反定律的分子都隨擲地破裂的瓶子煙消雲散了,碎片就埋在實驗室的地底。

實驗結果只能有一種。

上帝創造了可能性,巨人掌握你的可能性。

「跟著去吧,只有一條路可走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