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ist, wander around.

“I'd s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me is to understand.”

16.8.2022 – #Books

作者: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是三島最著名的作品,耐讀性極高,屬於那種多翻幾遍也不覺膩的文學。它引人入勝之處,在於整個格局的立足點:口吃的主角。主角的口吃,隔絕了他與世界的連結,使他永遠處於一種抽離、冷眼旁觀的狀態,讀者由此角度一同觀望世界,嶄新的視野締造出另一番對人事物的認識,因而富有趣味和啟發性。而三島那深入內在、細緻的描寫手法彷彿要把景物隱沒於人前的美徹底勾勒出來,就文字閱讀而言已是美不勝收。縱貫全書,各樣事物的對比和其探討融入情節,例如美與醜、健全與殘障、光明與黑暗、白晝與黑夜、永恆與毀滅……更甚有設合主題的禪宗公案討論。閱讀《金閣寺》就像是發現世界上由他者的獨特目光所點亮的受人忽略的一隅,而其又確實存在於世界之中。所謂的離經叛道,也是其中一種存在方式。

Read more...

2.8.2022 – #Books

作者:三島由紀夫

印象中的三島由紀夫,充滿理念,精神強大,體格健壯,眉宇間滲透出狂傲。他最終傳奇性的以切腹結束一生,反映他對某種價值的執著。讀完《假面的告白》,有種「果然這就是三島」的感覺。縱然他認為告白的本質是不可能,人終究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告白,只會有戴著面具的告白,但書中他藉著主角「我」所作的自我剖析卻使人感到無比真誠,種種虛無得難以捉摸的情感經他實在的形容變得靈活而看得見。我尤其沉醉於第一、二章他那幾段影響深遠的童年回憶和他對年長幾歲的同學近江的描述。

三島筆下的近江即若他眼中的近江那般耀眼,由他的注視我彷彿明白到St. Sebastian肉體的誘人之處,那是難以言表的一種吸引力,是生命的那種毫無顧忌地綻放、從深處破體而出的力量,而這股爆發力將招致最轟烈的死亡。這種完結象徵生命純然的美麗,也許就是三島終生想要達到的那種殉教式的美麗。有人會以欣欣向榮的無盡生機去理解和頌讚生命,而三島則是利用死亡去展現生命的極致:將潛藏的生命力引爆如花火,然後將生命定格於最燦爛的一刻——彷若在高峰倏然而止。唯有死亡才能如此做到。

Read more...

30.6.2022 – #Books

個幾月前一口氣睇哂全卷62話,深受感動,縈迴徹夜。

《地。》獲得漫畫大賞2021第二名(題外話:第一名的是《葬送的芙莉蓮》,非一般的魔王/勇者/魔法使故事,劇情令人期待;第十名的則是近來動畫化後大受歡迎的《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和第26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漫畫大獎,其中作者魚豊是手塚治虫文化獎史上最年輕的受賞者(才24歲)。魚豊一開始的作品質素就非同凡響,故事控制得遊刃有餘,整體完滿,實在很難不企盼其日後的作品。

感想:

關於追求真理、反抗強權的漫畫不算少,但難得這部作品真正以此為主軸,而不僅僅是作為主角使命而被置於焦點外圍——它沒有一個從頭到尾陪伴讀者的「人物主角」,相反地,角色們都在不斷「領便當」,因此描繪的角度也在不斷變迭,雖此,卻是環環緊扣承接,皆因由此至終圍繞住的是本作真正的主角:「地動說」,和它所代表的一群在背後不惜代價追求真理的人類。

如此嚴肅和富有哲理性的主題,從作品的探討深度以及與劇情的融合度來看,可見作者本身獨特的思考體會,絕非一般俗套的拾人牙慧之言,極具啟發性。不同的角色各帶有不同思維,精神層面是如此豐盛。真理抑或異端、正義或是狂熱、信念還是私慾,不斷來回衝擊讀者的思緒。

Read more...

9.4.2022 – #Movies

Directed and Written by Frank Darabont

Based on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by Stephen King

當強權壓倒生命中的一切,誰不渴望有天降的英雄挺身抵禦將之擊潰。

渴望目睹奇蹟出現,日復日的期盼直至視茫髮蒼,幻想變成了自我催眠的搖籃曲。

——如果自己就是奇蹟,施展奇蹟的條件是什麼?

 -

Read more...

10.6.2022 – #Books

Written by 董啟章

斷斷續續搭車時睇,終於睇完。行文嚴肅,但係可以輕鬆睇,有時仲會睇到不自覺微微笑。因為本書乃係建構喺真實之上嘅胡說八道,幻想與史料接縫,有時都令人分唔清孰真孰假。唔係我睇開嘅書種,但的確有趣。最鍾意街道篇,隨手拈來〈愛秩序街〉後半一段:

Read more...

23.6.2022 – #Books

Written by 金文京

作者金文京教授乃朝鮮裔的日本人,二零一零年以日文出版《漢文と東アジア―訓読の文化圏》,其後自行翻譯成中文並加以補充,成為這本面向中文讀者的《漢文與東亞世界》。

本書通過使用漢字、漢文的不同情況,探討東亞各國不同的國家觀和世界觀。同時亦分析東亞各國與當時作為文化光源地的古代中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和交流情況等如何影響各國形塑自身的語言觀和民族觀。

更有趣的是本書提及印度文化對東亞的影響。眾所周知佛教影響中國極深,而當朝鮮半島和日本受中國文化熏陶時正好遇上佛教盛行,於是兩國透過中國翻譯佛經(印度梵文)的過程,從中啟發對漢文、自身語言、甚至乎國際關係的另一番理解,並從此遺留深遠的文化意義。

👆🏻讀後使我更加好奇古代各國的文化交流與關係。定必與現今相映成趣。

Read more...

28.5.2022 – #9ups

當我們從自由的游離狀態被加壓成互相牽引的分子,在密封的容器內無處可逃,遙身一變成為共同體。

對瓶子外的巨人來說,我們誰是誰,沒有分別。

他就這樣將一些分子貼上標籤,然後等待另一些分子將其同化或殲滅。

這是瓶子裡的規則。

跟從與否,就結果而言或許沒有分別。因為,這也是個創造定律的實驗。瓶子內的一切終皆化流,誰人可以保持他的本質不變?一切有機會違反定律的分子都隨擲地破裂的瓶子煙消雲散了,碎片就埋在實驗室的地底。

實驗結果只能有一種。

上帝創造了可能性,巨人掌握你的可能性。

「跟著去吧,只有一條路可走了。」

Read more...

25.4.2022 – #Books

Written by 李維菁

很喜歡My Little Airport的《詩歌舞街》,當中的歌詞「剛過生的作家你介紹那年 寫過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勾起了我的好奇,翻查下知道所指的作家是李維菁,於二零一八年病逝。

這部應該稱為小小說還是散文,年前花了數晚讀畢。恰如其分的篇幅,以犀利的目光和敏銳的筆觸構成的種種洞見。總覺得行文間滲透出一絲冷酷的傲氣,有種不好接近的氣息。舉筆成劍,也許是這種感覺。另一方面,又感到一些悲哀的痴情,是看透了現實的無奈。


Selected quotes:

Read more...

1.6.2022 – #Movies

Directed & Written by Richard Linklater

Last scene.

Nicole,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a thinkin’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ement seizes us.”

Mason, “Yeah, I know. It’s constant, the moments, it’s just… it’s like always right now, you know.”

“Moments”

時間作為客觀的存在一直在流動,我們在時間之中也一直在流動。時間未曾為我們停留,我們也未曾抓住過時間。只有當萬千個片刻凝鍊成記憶裡的電流,那憶起的一瞬間才為我們所擁有。

結局,兩位大學新鮮人在德州的西部,遙望遼闊的荒野,感受踏在未來之始的興奮。我們大概都經歷過這種時刻,像是處於無限未來的入口,面前是一切的可能性在等著我們跳進去。

但終究,我們不過是依附在時間的短暫客觀存在物。漫長的一生實則只是曇花一現。如此短促,在時間拋棄我們之前,我們該如何——才能不枉此生?

PS 主角Mason的愛好是攝影,實在很適合電影的格調。

//

Read more...

21.5.2022 – #Books

Written by Jennifer Ouellette

於科學層面解構「我」的存在,知識涉獵神經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等,溯本尋源,又點到即止,不至於太顯淺令人覺得無聊,又不會太艱澀而使人卻步。資料搜集全面,解說知識之前通常先以科學歷史或生活故事/現象入題,是挺耐讀的科學書籍。

人類真的是很精密的科學現象,尤其是講到「意識」和「自我」的部分,解拆下來就彷如機器人一樣。而人類的生成,各種基因的揉合與變異,其複雜程度又是奧妙得難以理解。我身為「我」的主宰,卻又不是全方位掌控著「我」,因為我的體內尚有許多過程定義了「我」的存在,而它們皆不是我意識所及的地方。

所以,讀著讀著就有種過於客觀化自己的分離感出現。從此唯物主義的角度看自己,一方面變得清晰,另一方面又似脫離完整。

感覺下一本書要讀些相反的東西作平衡。


// Reading not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