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所讀
26.9.2025 – #reverie
一直見陶國璋先生憶宗師牟宗三先生,以前大學就試過找牟先生的書,對我來說太艱鉅難讀了,所以並未有深入了解。直至幾個月前在誠品買了《生命的學問》和《五十自述》,淺讀了一番;又另外見趙敬邦先生寫《唐君毅與香港》,而唐先生為牟先生的知心好友,一年前讀過他的《人生之體驗》,覺得其文字比牟先生善讀,竟然碰巧在書藏不多的公共圖書館找著《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和《人文精神之重建》。近日靠著早上乘車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說》,覺得再不整理一下自己就難以繼續了。
予無能整理二人的思想,唯有整理自己的一點迴響:
——唐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做人」,即培育人格;人本有善惡之分。 與我故有想法雷同,亦為儒家核心:為學為君子。
——旦求信守他人,求他人之認識與認可,實為奴隸之始。 如現今有些人丟失自身文化價值,直至得異國異族論述之賞識,方才重拾至寶,忽然驕傲。此於香港人身上尤其嚴重,非要自貶十分,見他者讚譽才驚覺自豪。
——中國近代之歷史文化思想的演變,西方甚至中國自身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誤解。 受共魔耽誤,以為傳統孔學孝義等之荼毒人心毫無價值。又輕視傳統思想之基礎,以為無發展出民主科學即為失敗。 民族性的確有差異,但個人在東西方之間的裂縫長大,對兩者皆無歸屬感,雙方的特質皆沾有一些。共魔統治之前的中國人到底是何模樣,實在不了解,是否有發展出民主方向的希望?起碼現在,在教育人心方面,共黨治國至今七十餘年,要洗掉影響,中國就是落後了起碼七十餘年吧。
——對於一些放棄自身文化傳統而移民外國、入外國籍的人,行他人之禮說他人的話,美言為文化變遷,淘汰不合時宜的文化為正常,實為文飾其精神之墮落。 予此總結,或會引起誤解,應當參閱原文。我明白唐先生的用意,然而現今年代,無根的人太多:香港是殖民的,中國則有共黨破壞傳承,也怪不得幾代人到異國找尋新價值。反倒是異國一些抱住世界大同理念之人開始欣賞起東方文化,或是有些天生靈性似東方傳統之人過來學習(當然不限於中國)。
——民族可亡,而文化獨存。此教唐先生痛苦,其望民族生命與文化生命結合。 在我看來,幾代之後的現在,那在漢典漢藉之中的民族身姿經已覆亡了,唐先生所言的結合已經不會存在,而個別一些文化有所保留,不限於中國,而是擴展到東方各國再與當地融合。清代已是末端,共魔接手後,這片土地的確是新中國,是另一個陌生的國度了。
其餘就是自覺對近代歷史之不熟。另外讀著牟先生,想著人怎麼可以懂這麼多東西,又貫通所學,出口成理。
到底自己虛渡了幾多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