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22 – #Movies
Directed by Jasmila Zbanic
Written by Jasmila Zbanic (screenplay by), Hasan Nuhanovic (inspired by the book “Under the UN Flag” by)
彷彿同處難民營,感受當中時間的折磨。
塞爾維亞軍的殘暴、波斯尼亞人的無助、聯合國的愛莫能助,這個三角旋渦一步步將觀眾的內心捲入自二戰後歐洲最為暗黑的種族屠殺事件當中。尾段處理得精彩,好幾幕像被捏住心臟,強烈的臨場感令我全情投入Aida的心境。
回到舊居、在亂葬崗被挖出之後,Aida重投小學教師身份。一次學生上台表演,台下家長包括同胞及昔日的敵人。片中逐一close up孩子的表情(之前都有過一次,極其深刻),這偽裝的和平底下是兩族人之間無法癒合的傷痕。而在經歷過慘絕人寰的戰爭之後,失去一切的Aida仍然選擇回到舊城市的小學教書。對於這群未受染色的孩子,她的內心有何盼望?在最後的鏡頭,我在她的神情背後讀到了無比複雜的情緒……
Read more...
21.7.2021 – #Books
Written by Erich Fromm
[簡介]
在自由與解放的時代,我們竟然是逃避自由的一群?
精神分析學家Erich Fromm於其1941年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現代人自從脫離封建社會,得到了宗教自主及迎來民主政體以來,表面上個人主義萌芽,個體得到解放,人擺脫了舊有的社會枷鎖,個人卻是充滿了不安和孤立感。當個人意識到自己是從他人及整體世界中分離出來——「我」是一個獨立個體,一方面他可以自由發展與成長,另一方面卻由於相異於自然及他人而感到孤獨,並開始懷疑自己在整體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乎生命的意義。
脫離了中世紀社會的種種規範與義務,經歷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個人的自由度大增,個體卻在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下越感孤立無助,因而演變出服從習性,透過消除自我(減低與外界的差別)和依賴他人的期望而活。在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中,個人把自己變成了工具,追求那些存在於他自身之外的目的。在這巨大的市場化城市裡,個人成為了迷失自我的機械人,「活在自以為是獨立意志個體的假象中。」如此這樣,人們便會輕易接受任何向他們提供刺激、聲稱可以為他們的生命帶來意義與秩序的政治結構與象徵。而這種狀態,正是孕育法西斯主義的沃土。
Read more...
31.7.2021 – #Movies
Directer & written by 西川美和
日文意思:美好的世界
放棄自己的人格,隱沒自己而隨波逐流,你就能獲得廣闊的一片天、美好的世界。
電影的鋪敘很長,基本上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後三上決定收埋自己見義勇為抱打不片的偏激性格,在掙扎之中不斷忍耐,時間雖短但這種自我閹割卻要了他的命。
三上假若保持自我,就會換來社會性死亡(失業/坐監again)。
然而,他決定了埋沒自我,最終卻換來個體性死亡。
這種比喻再明顯不過。
PS 電影較為散亂零碎,有種刻意感,令我不太投入三上的人生QQ
24.10.2021 – #Movies
Directed & written by 李駿碩
戲名四字皆水,開首卻充滿火氣。受到不公對待,街友決定要討回公道。呢頭被清了場,便找那天橋底建造木屋新家。
沒有峰迴路轉的故事,鏡頭下盡是無聊而平淡的街友生活。飲酒吸毒食花生,養魚睇書捉象棋。
現實感生活感相當重。每個街友都各有故事,也許各有可惡之處,然而戲裡沒有明敘太多街友的前塵往事,倒是集中於他們當下的相處和生活日常。在這之間散發出來的人性味道,就是電影吸引之處。
最深刻的兩個角色:輝哥和老爺。他們的背景刻劃比其他角色稍多,過去陰霾的影子甚重,流露出較複雜的情感,而最終選擇的道路相近。
濁水或是漂流,人都可好好活著。唯獨是心火熄滅,人就倏然而去了。
21.7.2021 – #Movies
Directed by Vadim Perelman
Written by Ilja Zofin (screenplay), Wolfgang Kohlhaase (novella “Erfindung einer Sprache”)
睇完戲,最困擾我的一件事,是我該認為上尉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是抵死還是慘?
如果局部地看他和主角的相處,除了他因發覺受騙而發怒打了主角一身外,其餘都是偏向好的一面。當然,一切是建基於他有求於主角,而主角又滿足到他的需求。另一邊廂,在主角眼中,他和其他納粹黨員沒兩樣。上尉辯稱自己不是殺人犯,主角則說你管殺人犯的三餐,直接殺人和間接殺人之分罷。
不過是上尉這個人比較沒那麼愛國、比較著重自己的利益,又恰好他本身對於利益一致而幫得手的人比較友善吧。他加入納粹黨不是為了什麼理想主義,純粹是見到那些黨軍官過得不錯,也就心動罷。他對眼前各種惡視而不見,沒有什麼人性掙扎,只想著他的餐廳夢。
Read more...
29.7.2021 – #Movies
Directed & written by Mohammad Rasoulof
四個單元的故事,圍繞住那些充當「劊子手」的尋常人。電影節奏緩慢而細膩,有充足的鋪排讓觀眾察覺端倪,以及思考裡面那些衝突背後的答案。
全片聚焦於個人的抉擇、人際關係及生活。沒有說明太多背景時局,因為僅憑主角們要面對的事情就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極權的影響就是落得如此生活化,沒有人可以逃離,每一個道德選擇都會互為影響。當殺生的命令落到最底層,結局似乎是無可改變的,只餘行刑者的良心掙扎。而當一層層的結果加疊起來,就形成了機械式的龐然之惡。行刑者失去了人的身份,成為了殺戮機器的齒輪。在極權的設定裡,你和我,要不是行刑者,就是受刑人。
如今,我們未必要面對像戲中要「拉凳」的局面,但可想而知的是,對惡的俯首只會一步步將我們推往萬劫不復的深淵。
導演親身示範了何謂不妥協之勇。如果一部電影是一種語言,這是一套教我們說不的真實的戲。
//
—個人筆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