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豢養一隻奴隸》

10.3.2022 – #Books

Written by Jerry Toner

講回書本本身。

如何豢養一隻奴隸,使之對主人鞠躬盡瘁?八個大字:「公平對待,加以回報」。

又,五大元素:食物、工作、獎罰、衣服、住房,缺一不可。給予奴隸足夠的食物,並以額外的食物獎勵辛勤工作的奴隸;分配合適的住房和衣服,若表現越佳,所得則越優質;工作方面,除了慎重安排工作,亦該和奴隸訂立明確和可行的長期目標,例如獲得自由,使他們更加忠誠。同時,設立清楚分明的責任制,確保人人努力工作。亦要小心選擇和監督管家,以保護家產。也可將奴隸分組,以方便監管和引起競爭。最後,鼓勵奴隸生小孩,以產生更忠純的家奴,及將其當成人質,使奴隸更努力工作……

這種管理手法似乎毫不過時。

即便是兩千多年後的現代,奴隸的存在仍然是毋容置疑的。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被奴役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權利和自由。當中有的依然保留人格,寧死不屈,拚命反抗逃脫;有的奴隸卻偏偏具有統治階級的思想,自願為奴不特止,還認為渴望自由的人有病,傲然安處於奴隸狀態並以之為天性。就此現象,拉.波埃西曾有一短論作探討(見:《自願為奴》/艾蒂安.德.拉.波埃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 )——簡而言之,人們自願為奴的原因之一是習慣:習慣了屈從,以此取代對自由的原始衝動;之二是他們自出生就被當成奴隸養大,故此忘卻自由,亦失去抵抗的勇氣。

本書有一段奴隸與自由人爭辯的論述。奴隸所提出的觀點是:沒有人是天生的奴隸,「奴隸」一詞的意思該指一個人的奴性特質。誠然,階層體系可以標籤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但無法反映其內在的人格與靈魂的高潔——主人不必脫俗,奴隸並非齷齪。「事實上,在我們心裡,人人都是奴隸。有人是性奴,有人是錢奴,有人是名利奴、階級奴,而我們所有人都是希望和恐懼之奴。」(P.115)

社會地位可以流動,而奴性卻是更深層次的,彷彿難以改變、根深柢固。本書裡面描述過幾種奴隸:有戰敗被俘虜成奴隸的,有身為自由人卻被拐賣成奴的,也有種族式、家族式的在強權下世世代代為奴的。出於天性的追求,他們都渴望擺脫奴隸身份,重獲自由,卻總有例外,如同魯迅所寫一般:「一個活人,當然是總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隸,也還在打熬著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隸,打熬著,並且不平著,掙扎著,一面『意圖』掙脫以至實行掙脫的,即使暫時失敗,還是套上了鐐銬罷,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漫與〉)甘於為奴,安於為奴,以奴為美,就是奴性的極致表現。

在象徵著封閉階層體系的奴隸制度被廢除後,奴性並沒有隨之然消失,反倒是融合在我們每個人裡頭。人的天性除了崇尚自由,也有服從權威的部分。所謂豢養,就是拿走天性裡自由的部分,培養餘下的服從性,使之得為使用。至於如何培養,似乎現今社會的手法比以前進步太多了……